|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and Slack.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Course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4 years, 1 month ago

跨文化交流課程綱要


科目名稱(中文):跨文化交流

科目名稱(英文):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授課教師:楊聰榮 (師大華研所海華組)

總學分數: 3 每週上課時數: 3 小時

上課教室:

 

教學宗旨

 

本課程教學目標在培訓儲備涉外相關專業人才,並培養文化理解能力,進行推動跨文化溝通能力養成,克服溝通的障礙。本課程將探討跨文化溝通的障礙,對其它文化的調適,和文化的衝擊。如何有效將此溝通模式運用於華語文教育教學領域中,並討論比較的重要議題。

 

課程目標

 

所謂跨文化溝通是指跨文化組織中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信息、知識和情感的互相傳遞、交流和理解過程。

 

跨文化溝通的障礙

 

1)言語和非言語

 

2)信仰與行為

 

3)文化的多樣性

 

4)價值觀比較

 

剋服障礙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從態度和認識提高敏感度,提高我們的全球意識。人是文化動物,難免用自己的價值觀來分析和判斷我們周圍的一切,比如人家批評幾句,就什麼都聽不進去,總覺得我們文化比別人的優越,或者有種族偏見和歧視,這些都是跨文化溝通的嚴重障礙。只有帶著虛心和平靜的心態與態度才能真正聽得進去,有效溝通才可能真正發生。就如布萊斯。帕斯卡在其所說的名句“在比利牛斯山這邊是真理的東西,在比利牛斯山那邊就成了謬誤。“ 要學會培養接受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識。

 

2)掌握不同文化的知識和外語工具,多瞭解自己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差異,這樣會提高跨文化溝通的有效性,

 

3)在行為上不斷訓練自己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鍛煉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傾聽能力,確認自己聽到的是對方真正的意思。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終生不斷提高的追求。

 

教材內容:

 

一個層面的比較:一為教育現象的因果與相關比較,另一則是國與國間、文化與文化間之比較研究。本課程的授課內容主要介紹比較教育的意義、研究方法與重要思潮,主要華語文教育的國家教育制度分析,並討論比較教育研究的重要議題。

 

本課程有以下各種教學活動,請同學務必參與。

1) 國際商業電影欣賞,透過多媒體及電影賞析協助同學了解、學習跨文化商務溝通及全球化商業所衍生等各種問題及議題。

2) 課程中的個案研究將有助於學生以客觀角度應用並學習跨文化商務溝通可能會發生之問題與解決之道。

 

課程進行方式

 

課堂講授:包含主題闡述及講義提點

課堂報告:每週至少撰寫一篇「主題文本」或是「教案設計」

課堂分享:提出與主題有關而找到的相關文獻

 

評分方式:    課堂報告及作業:45% 小論文:45% 活動參與與出席率:10%

 

       

參考書目 1)English, L. M. & Lynn, S. (1995) Business Across Culture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White Plans, New York: Longman.

2)Gibson, R. (2002)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Oxford: Oxford.

 

備註:

老師帳號: <edwiny@ntnu.edu.tw>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